熱門關鍵詞搜索:臥式加工中心車床車床配件精密機床數控機床廠
我們常說德國人和日本人都很嚴謹。德國和日本的確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理論上如果兩個國家的人性情相似的話,他們的行為也會很相似,從而令生產活動的結果也有相似之處。
可是明明德國和日本生產出來的工業制品(本文探討的領域停留在汽車上)所表現出來的特征那么不一樣。所以從德系車和日系車的不同點推測,德國人和日本人的嚴謹有區別嗎?這次的德國之行,我就順便捎帶上這個問題了。
當然,由于觀察者是不以嚴謹著稱的中國人,以下推論僅僅是個人見解,我更希望可以拋磚引玉,讓更多人參與到這個問題的討論中來,把這個話題聊得更透徹。
德國人和日本人的飛機餐怎么吃?
我兩年前第一次去日本,身旁坐著的就是一個日本人。
這是一頓有冷面、醬菜、面包、水果的日式料理,總而言之吃起來非常復雜。我旁邊的那個日本人,餐盤里面的食物始終擺放得井井有條,拆下來的包裝袋、吃完的小碗,全都碼得整整齊齊,毫不夸張地說,幾乎是任何時候看過去,都像是已經被精細地收拾一番。
最后餐盤被收走的時候,餐具仔細地排好,餐巾紙疊整齊,盒子小碗的蓋子都重新蓋上,總之比發放下來的時候還要整潔。這是日本人從幼兒園甚至小學就已經開始遵循的一種習慣。
這次飛德國,右前方是一個德國人。吃飛機餐大快朵頤之后,餐盤上也很隨心所欲,用完的紙巾揉成一團隨意放著,小碗小盒蓋子和用過的餐具也并沒有擺放整齊。似乎德國人對收拾餐具沒有日本人那么講究。
來到德國,博世德國總部的一個中國籍員工跟我們講了一個關于德國人嚴謹的故事:他在德國攻讀碩士,有一次在實驗室旁邊有一個空置的房間,研究生們提議將一些桌子搬過去,優化一下實驗環境。
在我們看來,直接把桌子搬過去就得了,要不了10分鐘。不過德國導師卻打開了AutoCAD(一個工業繪圖軟件,可進行室內平面設計),畫好空置房間的平面圖,然后再在圖紙上畫好桌子應該擺放的位置,然后再指示學生們按照圖紙上的設計,把桌子搬到預設的位置。
除了這個親耳所聽到的事情,以前還聽說過很多關于德國人如何守時的故事,把每天的行程精確到“分”,其實德國人能這么做,必須基于整個社會長久以來形成的一個公共默契,--只有其他人,例如公共交通服務守時,個人才有可能守時。
所以,如果以上面的實例,以小見大地推論,我會認為德國人的嚴謹,其很重要的一點表現是規劃意識。
德國導師用AutoCAD指導“搬家”,就是標準化流程的思維,而守時的習慣,就是按照進度表推進一件事情的一個落實點。標準化流程,嚴格遵守時間表執行,這都是規劃意識的表現。
規劃意識,讓德國人有一種凡事都基于充分的、正確的的事實,將現象抽象成原理的能力,這種類似于構建上層建筑的思維,除了解決實際問題,其更重要的價值是擁有更強的延展性。
試想想,當時導師只是為了挪桌子而建模,我們也許會覺得多此一舉,但是一旦建模完成之后,在這個房間里面可以實現的擴展想法就不僅僅局限于挪桌子了,“建模”就是上層建筑。
而如果按照中國人的慣常思維走捷徑,只是單純把桌子挪過去,的確可以用最快的速度解決眼前的問題,但對于這間房間的再度利用或功能擴展,是沒有任何建樹的。
還記得網上傳來傳去的那個“德國修的下水道系統,沙井蓋旁邊還放著油紙包著的全新螺絲”的故事嗎?未必真實,但的確很符合德國人“規劃”的習慣。
再回到汽車上,規劃意識讓德國人可以更透徹地拆解“汽車是什么”“汽車可以為人們帶來什么”這些基本問題。
再加上德國教育制度有學徒制教學的傳統,每一個德國人都是在工業興國的進程里長大的,兩個因素綜合起來,使得德國人更容易產生發明的火花,所謂工程師思維,也許其根源正來源于此。規劃再加上工程師思維,兩者結合起來,讓德國汽車廠乃至供應商,發展出許多前瞻性的技術。
而日本人的嚴謹,則是注重建立秩序感。吃完飯把餐具收拾干凈、服務至上、職場里森嚴的等級制度、講禮貌說敬語,甚至不少人說日本人骨子里有一股奴性,其實其本質都是因為日本人對建立一種秩序的重視。
建立起健康合理的秩序,是能夠讓整個社會以更高效、內耗更低的方式運作的。例如被譽為汽車產業第三次革命的“豐田生產方式”,本質就是豐田在汽車生產建立起的一種生產秩序。
日本人的秩序感,反過來對看上去很混亂的庫存狀況,會有一種天生的敏感。早期的豐田也沒少參觀福特、克萊斯勒等先進的汽車制造商,可同時豐田也看到了他們流水線生產過程里的不足,生產線配置不合理,生產出冗余庫存,造成浪費。
1953年,日本豐田公司的副總裁大野耐一綜合了單件生產和批量生產的特點和優點,創造了一種在多品種小批量混合生產條件下高質量、低消耗的生產方式即準時生產(Just In Time,簡稱JIT)。
JIT生產方式的基本思想是'只在需要的時候,按需要的量,生產所需的產品',也就是追求一種無庫存,或庫存達到最小的生產系統。JIT的基本思想是生產的計劃和控制及庫存的管理。
但秩序在某些時候也妨礙了企業的發展,尤其是新技術以及管理革新的推進。某程度上說,已有的秩序,會給創造力的發揮戴上桎梏,人們變得謹慎、麻木、內部驅動力不足。冗余的等級制度,也阻礙了一個企業的革新,影響長遠發展,日本很多企業在技術革新這方面,看上去并不具備歐美企業的活力。
如果仔細感受,其實德國人和日本人在“嚴謹”的方向上,還是有很大差異的,這些差異可以解釋德系車和日系車之間的一些區別。當然,我說到的兩個民族的突出特點,并不是說他們只表現出這兩方面的嚴謹精神。“規劃意識”并不是德國人的全部,科學家思維也很嚴謹;除了“秩序感”之外,日本人也還挺較真的。
只不過就好比一向只吃白水煮蔬菜的人,對香鍋爆炒和蒜蓉炒這兩種味道截然不同的烹調方法,都會籠統地以“好吃”來概括一樣,對于“規劃意識”和“秩序感”都缺乏的我們來說,我們看到的日本人和德國人,第一感覺就是,他們比我們嚴謹太多了,而無暇顧及這是辣菜還是咸香菜